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伯承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和邓小平同志一起,率部奋战在太行山上,在涉县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1939年,刘伯承的长子出生在太行山抗日前线,他给儿子取名“刘太行”。1946年,刘太行到了入学的年龄。一天,刘伯承问身边同志:“听说你的小孩在地方念小学,那个学校怎么样?”那位同志说:“那个学校设备很差,学生多得很,师资也一般,部队的孩子和当地老乡的孩子合不来,咱们是不是可以办个干部子弟学校?”刘伯承听后,认为这样做会让干部的孩子们脱离群众,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不利于军民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此后不久,刘伯承将刘太行送到了20公里外的普通学校读书。这所学校条件简陋,上课用的桌椅都是土石砌成的。刘太行在学校和老乡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一起上课,吃的是杂粮,穿的是同样的粗布衣服。直到离开这所学校,那里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的儿子。
刘伯承十分厌恶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子女和亲属捞取好处。他常告诫子女,不要因为父亲是高级干部就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越感。他希望子女们能够独立地生活:“我打了一辈子仗,身边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我刘伯承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自己要自尊自立、自强不息。”
历史需要缅怀,更需要传承。刘伯承元帅一生从严治家、廉洁奉公,在他战斗过的革命老区涉县,到处流传着他生动感人、可歌可泣、脍炙人口的传奇革命故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中感受澎湃力量,传承他艰苦奋斗、自尊自强、勤勉工作、谦虚礼让的革命家风,自觉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加强自我约束,教育管理好配偶和亲属,把对党忠诚作为家风的灵魂,把清正廉洁作为家风的底线,把生活简朴作为家风的根脉,把自立自强作为家风的基石,共建家庭防线,共筑拒腐屏障。